近日,我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北大街与中山路交汇处,走到路口西北角时,眼前一栋具有独特转角设计的老楼吸引了我的注意。这栋建筑高六层,正立面是红色砖石结构(疑似翻新过的效果),而最上面的一层似乎曾经进行过加建,和下方的五层外观有着明显的差异。
在许多老沈阳人的记忆中,这栋建筑并不陌生,它被普遍称作“大仓大楼”。大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,当时它是日本侵华时期“满洲大仓土木株式会社”在东北的总部。这家公司成立于1890年的东京,专注于土建和相关工程设计、施工。随着日俄战争的胜利,日本在东北地区获得了大量资源。1906年,满洲大仓土木株式会社在大连开设了办事处。1937年2月,该办事处关闭,东北的活动基地迁至奉天(现沈阳),而这栋大楼便是他们在这里的办公场所。
展开剩余80%值得一提的是,这栋大楼最初并非六层,最初只有五层,六楼是后来在大约40年代加建的,因此楼顶与下方五层的风格有所不同。理解了这栋大楼的历史背景,我们便开始探访其内部,看看这栋历史悠久的建筑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。
我首先来到大楼的西侧,那里有一扇铁门,通向后方的居民区。此时,我心中有个疑问:是否能够找到大楼的主入口呢?走近铁栅栏,我发现右手边的收发室旁有一个小院,应该是居民区的停车场,于是我便走了进去。
穿过停车场,我来到了大楼的背面。与正面的精致外观不同,这座老建筑的背面显得更加简朴,几乎没有任何装饰。水泥的外墙有些地方已经发黑,整体显得阴冷破旧。用镜头放大,楼顶的木质屋檐上竟然长出了些许野草。楼上的很多窗户依旧保留着铁窗,部分玻璃已经破损。走到楼下,我发现正中央有一个入口。
进入楼内,首先需要爬上几级台阶,接着便是大楼的一楼。由于大楼一层已经被广告牌封住(广告牌后面是商铺),只能看到楼梯口的部分区域,因此我决定继续沿着楼梯向上走。
像许多30年代的日伪时期建筑一样,这栋大楼的楼梯扶手是用水泥砌成的,扶手上铺设着大理石,虽然年代久远,但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的庄重气息。沿着楼梯一直向上走,我发现从二楼到四楼都是公司的办公区,因此无法进入。于是,我来到了五楼,刚上楼梯,右侧便是一扇门,推开门的一刹那,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一阵惊讶。
门内是一条漆黑的走廊,我不得不打开手电筒,才勉强能看清周围的环境。从走廊的布局来看,这栋楼显然是一座筒子楼,走廊两侧是一个个小房间。四周的墙壁已经长满霉斑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味道。走廊两边堆放着一些杂物,这一层显然是住宅区。走了几步,我便看到左手边就是公用卫生间。
走出卫生间,我继续向走廊深处走去,几步后又看到左手边是公用的厨房。厨房的面积非常小,仅有几平方米,狭窄且让人感到压抑。
就在我拍摄的时候,五楼的居民阿姨和我聊了起来。她告诉我,当前大楼的居民并不多,白天大部分租户都外出工作,楼内显得异常安静。由于大楼已有近90年的历史,内部设施已经老化。阿姨提到,顶楼在夏天常常漏雨,由于楼体是砖木结构,今年雨水特别多,楼顶的雨水渗透到六楼后,又通过两层楼之间的缝隙流到五楼。她家的一间房间最近因为漏水无法居住,床上和地面上都放着水桶接漏下来的水。
接着,这位阿姨带我来到了顶楼的六楼。六楼的情景与五楼类似,阴暗潮湿,光线依然不足。走在这条狭长的走廊里,我不禁感叹,这栋大楼似乎承载着太多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重。
在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探访后,我离开了这座老建筑。每次走出这些曾经是日本侵华时期的遗迹,心情总是异常复杂和沉重。我们保留这些老建筑的意义,不仅是为了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,更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后人,时刻不忘自强不息,勇敢面对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