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4年,瓦西里·波伦斯基,这位曾为沙俄军队的少校,踏上了波兰布里斯特市的土地。身为一名前沙俄军官,波伦斯基不仅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,还亲眼目睹了1917年3月发生的二月革命。那时,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和列宁领导下的苏联的崛起,深刻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。
苏俄成立后,波伦斯基与其他不甘心失败的沙俄旧军官们,加入了由安东·伊万诺维奇·邓尼金将军领导的“白卫军”,希望推翻新生的红色政权。1918年4月,白卫军发起了进攻莫斯科的行动,但很快就遭遇了红军的强力反击,战败后的波伦斯基感到失望至极,最终决定脱离白卫军。
接下来的几年里,波伦斯基为了躲避苏联当局的追捕,四处流亡,时常身处险境。最终,他凭借一位朋友的帮助逃出了苏联,前往波兰。波伦斯基选择波兰,并非偶然。曾在一战期间,他驻扎在波兰并负责布里斯特的一个秘密军需仓库,而这个仓库在德军进攻布里斯特时曾被他亲自炸毁,以防物资落入敌人之手。波伦斯基知道,这个仓库里藏有大量贵重的军需物资,只要能够重新找到它,自己就能过上无忧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86%波伦斯基设法联系到一位曾在波兰卫戌司令部任职的旧战友,两人达成了协议:战友提供工人和设施,波伦斯基负责寻找这个埋藏的仓库。经过数日的精心挖掘,终于,工人们成功打通了仓库的入口。波伦斯基兴奋不已,第一时间冲入仓库,手持火把,准备查看里面的宝贵物资。
然而,刚进入仓库,他就听到了一声清脆的拉栓声,紧接着,一个威严的声音喝道:“谁在那里?不许动!”这一突如其来的喝声几乎把波伦斯基吓得魂飞魄散。仓库里竟然还有人!他急忙转身逃出仓库,而站在外面等待的战友也被这一声吓得拔枪喝问:“里面是什么人?在做什么?”片刻后,仓库里走出一名穿着沙俄军制服的男子。他的衣服早已褪色脏乱,面庞上长着一副胡子,仿佛多年未曾修剪,年龄难以辨识。
波伦斯基松了口气,带着些许疑惑用俄语问道:“老兄,你是谁?怎么会在这里?”那人用略显沙哑的声音答道:“我叫阿沙廖夫,是沙俄169师的上等兵。是接到命令,来这里看守仓库的。”
阿沙廖夫继续讲述他被困的经过。1915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。德军猛烈的攻势让驻波兰的沙俄军队节节败退。当德军逼近布里斯特时,阿沙廖夫所在的169师也面临着撤退的命令。尽管战局危急,阿沙廖夫心中却只挂念着一个人——他在家乡的未婚妻娜塔莎。
娜塔莎和阿沙廖夫自小青梅竹马,深厚的感情让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。娜塔莎曾托人送信给阿沙廖夫,说她在等他回去,等他结束战争后娶她为妻。
某个夜晚,阿沙廖夫被两名军官带到了布里斯特郊外的一个山头。军官告诉他,鉴于他表现优秀,特地选中他担任一个隐藏的军需仓库守卫。虽然阿沙廖夫对这个任务并不热衷,但作为军人,他深知服从命令的重要性,便答应了。
这段守卫工作虽然枯燥乏味,但却让阿沙廖夫远离了战场,避免了直接面对德军的危险。每天,他的主要任务是定时巡视仓库,检查物资,确保没有人潜入。而他最担心的,便是仓库被敌人摧毁的可能性,毕竟如此重要的物资,如果落入敌手,将是巨大的损失。
然而,一天深夜,当他躺在床上熟睡时,一声轰鸣的爆炸声将他从梦中惊醒。他只感到头部剧烈撞击石壁,随后便失去了意识。
这场爆炸,并非来自德军的炮火,而是波伦斯基下令炸毁了仓库的出口。随着德军逼近布里斯特,俄军高层决定撤退,为了防止仓库物资落入德国人手中,波伦斯基建议用炸药炸塌仓库旁的小山,将仓库埋在地下。虽然波伦斯基并未料到仓库内仍有守卫,但最终导致阿沙廖夫被活埋地下。
多年来,阿沙廖夫在黑暗中孤独挣扎。他摸索着火柴,点燃蜡烛,企图寻找出口,却发现仓库的大门早已被石土封死。无助的他只能拼命刨土,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,但最终,他感到体力透支,喊声也回荡在无人的黑暗中。
尽管身体的疲惫和孤独不断侵蚀他,但阿沙廖夫心中始终保持着活下去的信念。为了娜塔莎,他决心坚持下去。幸好,他在仓库的某个角落找到了水源,那些食物和蜡烛也让他能够维持生存。阿沙廖夫凭借这些物资顽强地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日夜。
孤独的折磨是他最大的敌人。根据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·卡西奥波的研究,长期的孤独不仅会削弱免疫系统,还会导致抑郁症,甚至引发精神失常。然而,阿沙廖夫却凭借着对娜塔莎的爱与信念,坚持活了下来。
每当他看到破洞中的一缕阳光,他便会刻下记号,记录每一天的坚持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精神寄托成了他自己画的娜塔莎的画像,每日对她低语、唱歌。为了保持清醒,他还保持着规律的作息。
最终,当波伦斯基再次见到阿沙廖夫时,他深感愧疚。自己曾因一次疏忽,导致阿沙廖夫被埋在地下近十年。然而,阿沙廖夫并未怨恨波伦斯基,作为一名军人,他理解这样的决定。
几天后,阿沙廖夫剪去了那胡乱生长的胡子,换上了新的衣服,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。尽管他满怀希望回到娜塔莎身边,却发现娜塔莎已经嫁作他人妇。而阿沙廖夫,心如止水,送上祝福后,离开了故乡。
从此,阿沙廖夫的身影在世人眼中消失了。有人说他已经死于某个地方,也有人说他离开了所有人,开始了全新的生活。无论如何,经历了九年的孤独与绝望,阿沙廖夫内心的坚韧与力量,注定让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依然活得精彩。
《西江月》杂志(2005年第6期)刊载:《被活埋的士兵》
-END-
作者:妍开
编辑:朵婕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